在黑膠被發明之前的年代,沒人想過有一天可以不需要親臨表演現場也能夠重複的在家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後來的發展,音樂的獲得形態從卡帶到CD,再從MP3下載到沒人下載,串流平台Spotify, Apple Music的興起再一次的改變了我們消費著的使用習慣。
對於音樂人而言,如果說從不插電的現場演出到進入錄音棚用昂貴的器材製作唱片,卡帶,CD專輯的年代是音樂產業的工業革命;再從必需要到錄音室才能夠製作一張專業完整的專輯,到只需要有一台電腦和音樂製作軟件(DAW)就有可能獨立製作完成一張專輯是科技革命,那麼類似這樣的Online Mastering把AI人工智能與音樂結合,無疑就是這場音樂科技革命的2.0升級版了。
科技革命2.0
不管是怎樣的改變都一定會著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科技軟件的興起反而搶了錄音室和樂手們的飯碗,大大地減少了他們的工作機會;有人則認為音樂軟件的進步大大地減低了製作音樂的成本,讓每個人都玩得起音樂,即使用較低的成本也能在家製作出質量好的音樂。
人工智能的加入更能增加我們操作上的效率,把許多工作自動化使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專注在其餘的部分。只需要給它一個具體的方向設定然後再由我們來做最後的判斷和選擇,是好或壞則取決於你站在哪一個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凡事一體兩面。
線上母帶處理平台
一首歌曲的誕生從最初的詞曲創作,到後來的編曲,錄音,混音,和最後的母帶處理-Mastering, 关于母带处理可能有一部分人或许不太熟悉具体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首歌曲在完成後製和發布之前的最後一個步驟,他不僅是把歌曲有效地調節到一定的音量標準,也在歌曲整體的音色上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音樂製作流程的最後一個把關。
但這些年隨著科技的進步開始有愈來越多的線上母帶處理平台,從最開始的Landr, 到隨後興起的 CloudBounce, Emastered, Bandlab Mastering, Majordecibel 等,我也在不同時期個別嘗試過這些公司的服務,最後從性價比,成品質量和用戶體驗中我個人會比較推薦Cloudbounce, 其次是Landr。
1. Landr
Landr 應該是我印象中最早的線上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成立於2012年,該平台最大的特點應該就是可以讓妳上載你想要參考的歌曲例子, 然後通過人工智能去分析這首歌的mastering來做模仿去對你想要的做母帶處理的歌曲進行調整。
這功能是在2020年才被添加在內或許還會有許多待被優化的地方,但這無疑是一個非常突破且實用的功能,目的是讓它更接近我們混音時會做的舉動,通過具體的參考去調整方向。
但是當你想要比較自主的去做更多的調整Landr原有的選項並不多,不過如果你對Mastering不太了解,或者不想要在mastering的部分再去煩惱和花太多時間做選擇Landr可以是不錯的選擇。
價格是以會員制年費計算 (圖下),基本上不管選擇那一種會員價都能無限次的導出普通質量的(Lo-mp3),但如果你希望無限次導出所有文件档或在更低的價格能有更好的音質成品,建議可選Advanced 或Pro,預計不會太長用的朋友Basic或許就已經足夠了。
2. CloudBounce
這間公司這幾年也經營得蠻好,網站上標榜著由英國著名Abbey Road Studio旗下的研發部門成員公司研發。
雖然沒有像前者一樣可上傳參考例子分析但該公司特點是在於個性化的多選項,你可以在AI人工智能開始在為你做母帶處理之前提出較多的要求,例如曲風的選擇,音量大小,音色溫和或尖銳一些,貝斯重一些等的調整,就好比你雇用了一位混音師你會和他進行的溝通。
如果你對於母帶處理已有基本的了解,不想花太多時間在這部分但又想要有對於成品多一些的控制權,CloudBounce或許會比較適合你。價格方面你可以選擇單曲付費或註冊成為會員以月費計算在期限內無限次的使用,該公司也在今年推出了桌面版的軟件,讓妳在操作上可以更快捷方便,但必須先開通會員才能使用。
如沒有經常性需要母帶處理的服務可選擇單曲付費,或當你需要混一張專輯才開通一個月的會員在期限內混多首歌曲會非常划算,但如果你經常都會有使用的需要,年費會員也是不錯的選擇。
其他
假设你不喜歡使用線上服務希望能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混音或母帶處理的功能不被侷限於網絡。
除了這兩家我認為好的線上母帶處理平台,市面上也有一些音樂軟件公司提供類似的服務,例如Izotope, Exonic都有推出相關的產品,功能會更多相對稍微複雜一些,軟件的價格雖然貴很多但好處在於一次付費永久使用,如果你是專業的音樂製作人長期都會一直有這需求,軟件也會是很好的選擇。
往後也會再針對這主題去寫一篇部落格來說說人工智能混音軟件的分析和點評,有興趣可繼續關注我們網站和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以獲取最新的消息,和相關內容。
总结
不管是Landr或CloudBounce還是其他的平台軟件,科技進步的初衷是在於最大化的去節省我們的時間與成本,和增加我們的工作效率,與其說這是一種取代我認為他提供了我們多一選項,當選擇的一方多於另一方即使淘汰也是無可避免的。
一件事情從0到1的過程永遠是最漫長的,但一旦有了開端只要能够提供价值它將會一直的被發展下去。當我們不斷的在強調機器人永遠沒辦法複製得了人性和創意,那你又怎麼能確定以後的機器人不會開始思考呢?